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的学科方向之一,主要从事与飞行器动力装置理论和工程设计技术有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创建背景可以追溯到南航建校之初。
经过以张世英、彭成一、曾求凡、郑际睿、鲁启新、张惠民等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人艰苦创业,以郭荣伟、高德平、张堃元、汤国才、王家骅、孙建国等教授为代表的一代人负重奋进,以及后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目前本学科方向在进气道设计理论和方法、叶轮机气动稳定性、发动机隐身技术、高温复合材料结构与强度、高效燃烧、发动机热管理、智能控制与诊断、结构冲击与包容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学科方向朝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方向发展,经历了多个关键节点和重大突破。1981年,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二级学科成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科;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国防特色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点。
学科方向按照“自我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建设基本策略,建立了一支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院士1人,国家杰青1人,长江学者2人,国防杰出人才3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5人,重大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发动机重点型号团队4个,涌现了多个结构合理、水平与层次较高的教学科研团队。
学科方向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团队的老师们经常从日常生活事例引入专业知识学习,将深奥的理论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注重学用结合,在课程设计中增加实践环节,定期与学生就重要知识点进行互动讨论;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设学生课程展示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人才培养上下了大功夫,致力于为中国的航空事业输送更多担得起时代重任的精英。”吉洪湖教授说道。为了打开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新时代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吉洪湖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传热学》双语课程;后又陆续为研究生开设了两门双语教学课程;十年前,为了适应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由仿制走向自主设计所带来的对专门设计人才的需求,又为本科生开设了《航空发动机设计》双语选修课程。
经过十年的发展,《航空发动机设计》双语选修课程已成为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并形成了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多次开展教学内容的研讨和改进,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尽最大可能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了解到更多航空发动机设计的专业知识和前沿动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学科方向找到了适应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特点,重视基础教育、宽口径培养、多学科交叉教学,结合行业需求及学生特点,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采用相对稳定且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强调实践教学,深度结合行业需求,邀请行业专家参加修订和评审教学方案,根据行业变化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一系列综合课程并邀请行业一线专家授课。在学生实习方面,通过与国内多家发动机主机单位和维修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操经验。
学科方向优势突出、综合实力强,以强劲动力在发展赛道上持续领跑,学科的研究方向包括:发动机进排气系统、叶轮机械和燃烧装置中的气体动力学、热力学、燃烧学、传热学、结构强度、发动机控制等。
南航进气道和排气系统方向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声誉,特别是张世英、彭成一、郭荣伟、张堃元等老一辈学者在行业内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他们用勤劳和智慧铸就了南航进气道和排气系统。对此,谭慧俊教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南航进气道品牌在我们手上褪色”。面对国内其他高校的强势竞争和科研院所的实力提升,团队努力提升科研实力,用成绩不断擦亮南航进气道和排气系统这块“金字招牌”。
由宣益民院士领衔的低碳航空动力与绿色能源研究创新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航空飞行器与发动机综合能量管理理论与方法,不断突破高效热防护、能量储存与转换利用、绿色航空动力等关键技术,为高性能航空飞行器与发动机的研制贡献力量,团队于2024年荣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
在多年的发展中,该学科方向始终向着推动我国高水平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研究新型高效推进系统等领域做出不断努力。
为适应航空动力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先后设立了航空宇航动力技术研究所、内流研究中心、飞行/推进综合控制研究所等专门的科研机构,与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多个联合技术攻关团队,开展了广泛深入的技术合作。如分别与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建立联合技术攻关团队,与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建立UTC联合技术团队,与航空动力控制系统研究所共建研究生工作站,与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联合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基地。
近年来,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武器装备重点型号工程、国家863计划、国防973计划、国防基础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不断克服技术上的难点,潜心钻研,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志性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7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8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04篇、EI收录500余篇。
多项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实际,为我国航空发动机走出“测绘仿制、改进改型”,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贡献。
未来,学科方向将紧跟时代发展,着眼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目标,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带动行业新的发展。